海兰稻果香家庭农场的农业故事!
2017年10月,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品质,把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17年3月,我国“两会”别样精彩,习总书记在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时特别强调:脱贫攻坚全过程都要准确,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其实不光是对待脱贫攻坚战役,在罗江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县,“绣花”功夫一直是人民群众真诚对待土地的方式。在这片希望的大地上,农民对农业生产具有莫大热情与由衷自豪,精耕细作,把控细节。
2017年10月,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品质,把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说得多好啊,国人的“饭碗”就该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以农为“魂”,大力发展当代农业,一片“粮”心,日月可鉴。
听那一首首激动人心的劳动号子歌,看那一幅幅天人和谐的田园牧歌图。罗江人民,正以自己严谨细致的耐心、匠心精湛的技艺、精益求精的精神,在罗江热土上挥汗耕作,描绣栩栩花朵,织就大地锦缎。
粮食满仓垒“金山”
当很多农村的人放弃热爱种植粮食,以离开故土,到城里工作为奋斗目标时,罗江金山镇骑龙村的罗中海,却将粮食越种越多。目前,他种植的1500亩(一市亩=666.67平方米)农田,涉及金山镇6个村26个组,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
罗中海是从2003年开始承包土地种粮食的。随着农民远离故乡,各个村的撂荒土地越来越多,村干部纷纷找到罗中海,而他简直是“有求必应”,来者不拒地承包下来,如今已经发展壮大成罗江县甚至德阳市种粮大户。
出生于1965年2月的罗中海,为何如此痴迷种地呢?也许对他而言,土地系着他这辈子深切的爱和牵念,在土地中播下希望,才能让“金山之梦”成真,幸福触手可及。
土地情结
罗中海坦言,自己是有土地情结的那类人。说起脚下这片土地的渊源,罗中海顿时眉飞色舞,黝黑的面容上满是煦暖的笑容。
先说德阳。德阳是有福之地,属古蜀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亦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素有“天府粮仓”之称,是典型的“天府之国”的缩影。而罗江呢,属于浅丘地貌,岗丘相连,丘间地带开阔平缓,土质肥沃湿润,土壤熟化较好,养分较高,保肥力强,耕作较为容易。年轻时,罗中海就常常因为自己是罗江人,能在这么好的土地上耕种而暗自感到骄傲。
1996年,罗中海当上了村文书,那时村里已经陆续有些年轻人外出务工了,每次看到村里多一块撂荒地,他心里就很不好受,绕着土地背着手转圈子,嘴里牙疼般发出“啧啧”的声响。回到家,罗中海和妻子念叨,你说农民咋能不种地呢?你也不种地,我也不种地,以后我国咋养活十几亿人口?这么多人不吃粮食咋行?妻子看他着急上火的,赶紧劝他宽宽心,说你一个小小的文书就算将心操碎了也没用啊。乡亲们去外面打工更能 赚钱,死守着家里这么几亩地,只能混个肚儿圆,人家也要送娃儿读书,给老人看病,没办法呀。
罗中海承认妻子说得有道理,但他还是感到心头空落落的,撂荒地多一块,心中的空洞也大上一分。2003年,一个朋友无意间对罗中海说起,御营镇六村有一片土地,有40多亩,想找人承包。听到有土地可以种,不知怎么的,罗中海当即内心就有点小激动,他很想自己拿过来耕种,或许,心中的土地情结一直都潜伏在那儿,从没消失。
朋友原本只是随口一说,看罗中海认真的样子,遂也上了心,拍着胸口打包票,说老罗,既然你有这份心,我怎么都会帮你承包来的。朋友还是蛮有能耐,几方一言说,将价格讲到了每亩地130元,于是,罗中海高高兴兴承包了这40多亩土地。他沿用当地的种植模式,搞水稻制种,收完水稻,就种上小麦,让土地不闲置,真 正有了“用武之地”。一年下来,虽然他累得掉了几公斤肉,但算算细账,竟然有四五万元的收入。重要的,是罗中海在耕种这40多亩土地时获得到了莫大的成就感,他非常喜欢在土地上挥汗如雨的自己,觉得这时的自己是充满了力量的,内心也愉快不已。于是,罗中海一连承包了五年土地,五年下来,总收入达到了27万元左右。
转眼间,到了2007年,罗中海高票当选村支书,村里事务实在太多太庞杂了,再加上次年又遇到了5·12大地震,他整天带着村民忙于抗震救灾,实在是分身乏术,只好忍痛退掉了御营镇的40亩土地。
土地虽已退掉,但罗中海就像一个掌握了精湛剑术的剑客,即使拿走了他的宝剑,他也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罗中海这几年忙于村中诸多事宜,没有一心扑在土地上耕耘理想,但并不代表他对土地就不牵念、不痴迷、不向往。他心中有个耕种梦,果真,老天很快又叫他梦想成真了。
2013年,又有人找他承包土地,这次的土地面积是曾经在御营镇承包面积的十倍,整整有400亩,是县经开区在工业园区租用的土地,荒了三年都还没利用,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三年没利用的土地就得还耕。“还耕”两个字说来轻松,可要找到肯承包这么大面积土地的种粮户并非易事。他们连找了好几个人,人家思考一番都摇摇头。找到罗中海时,对方不过抱着“死马当活马医”、试一试的心态问他有没有兴趣。
罗中海内心一喜,说真的,这几年他这个“无剑的剑客”,想要亲近自己多情的领域,可真是想得脖子都长了,但紧接着他心里又一沉,怕这么大面积,自己若种不出来,就要大大亏了,这地可不是仨瓜俩枣的,一亏可就是“巨无霸”,不是小数目,一年下来要二三十万呀!
左思右想,内心对土地的热爱还是战胜了其他,罗中海自信地想到,说别的自己可能不如人家,但种庄稼还是很在行的,之前自己还曾是罗江县一家农业有限公司的技术员,懂得技术管理,如果自己不去承包这片土地,应该没有比自己更适合的人了。做人要有使命感,他硬着头皮签下协议,以每亩400元的价格,将土地流转了下来。
“托拉斯”式种粮
罗中海将这400亩地承包来后,依旧种植传统农产品:小麦和水稻。由于种植全靠人工,人工的费用颇高,生产所需的农资成本也高,种了三年,几乎没有亏也没有赚,三年之后,这片土地又被回收回去,继续开发利用了。
这样说起来,罗中海是用三年的时间画了一个“零”吗?当然不是,即使没有赚到钱,但他觉得自己赚到了更宝贵的东西,三年来的大面积种粮,催使他添置了不少农具,也积累了不少大面积种粮的管理经验。以前常常听人说“托拉斯商业国”,通过自己的种粮实践,罗中海慢慢懂得了:其实有时“大”,大到“统一管理、规范管理”,如同“托拉斯”,反而能享受“大”带来的品质与利益。
大面积种粮,不会令罗中海望而却步,恰恰相反,现在他是跃跃欲试,像一个敏感的猎手,时刻关注“丛林中的响动”。所以,当金山工业园区建成,当地大量人工都到了厂里务工,土桥、红玉、金山、幸福等村有大面积土地无人耕种时,他满怀信心,找上门去毛遂自荐,又承包了两三百亩土地。一年下来,一亩田刨除投入,能净赚300元钱。区区几百元,对当今社会的许多人来说的确是太微不足道了,这也是如今许多农民不愿种田的根本原因,若留在家乡,只侍弄自己那薄薄几亩地,只能混个温饱,何时才能得到更好发展呢?所以,他们宁愿将这“看不上眼”的300元钱从一开始就舍弃了,另寻出路。
这是许多农民弃地撂荒的初衷,却成为罗中海深入思索的起始点,他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种粮面积越大,越“托拉斯”,积少成多,也就越合算。想通了这点,罗中海摩拳擦掌,内心涌动起了骄傲的热流,双眼迸出了闪闪的火花,于是,此后再有找他承包土地的,只要道路通达,他都承包下来,不知不觉,就发展到了现在1500亩的种植面积。每年到了“大春”季节,这1500亩土地上,除了260亩是水稻制种,其余的都种植常规水稻。在种植季,雇佣数百农人在田地干活,热火朝天的景象,让大家工作得很有劲头,竟加深了对土地的眷恋,如同罗中海的土地情结,与日俱增,从没冷却。
罗中海成为种粮大户后,用工量也增加不少,每季要做5000个人工,一年下来,人工费要花费100多万元。当然,粮食收入也海量,若堆积一处,真能成“山景奇观”:?小麦有60万公斤左右,水稻70万公斤,还有制种10万公斤。如此大规模的种植、收割,罗中海自己当然也添置了不少农耕机械:旋耕机就有4台、插秧机2台、施药机1台。机械耕种为规模种植提供了可能,进而实现规模效益。对此,罗中海**有心得,他说像之前那样“拼豆腐块儿”似的种“小田”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了,要让土地连成片,新农机、新农技才用得上,亩产也才上得去。
种植面积大,管理方面就尤为重要,罗中海自己懂技术,便时刻观测田间作物病情,进行及时防治,还聘请了一个以前跟着自己搞水稻制种的技术员,协助自己一起管理。科学化的管理手段,是为传统农业保驾护航的“坚臂”,罗中海使用很多方法让种粮的风险降到很低。
但即便如此,种粮大户面临的风险也是相当大的。
2013年,罗中海将刚收下的小麦晾晒到工业园区的干道上,哪晓得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工人根本抢救不及,眼睁睁看着雨水冲走了10多吨粮食;还有被雨水浸泡、霉烂变质了20多吨粮食,这年罗中海可亏了老本。说起这场暴雨,罗中海眉头都拧到了一起,牙缝里嗞嗞吸冷气。他苦笑着说种粮就是特别害怕恶劣天气,尤其是到了收割时节,如果遇到阴雨连绵,麦子就会在穗上发芽,要是没有使用风干设备,小麦很快就会霉烂变质。种粮难,种粮大户更难啊。所以,现在罗中海期待的,是自己能建一座风干房和晒场,不过种粮大户的临时建设用地没有指标,建粮库也没有指标,要实现梦想,可能还需要等待机遇。罗中海急切盼望相关部门在政策和资金上能对种粮大户给予相应扶持。
由于种粮本身效益低,为了节约开支,罗中海设想中的小型风干房,每天能风干60吨粮食即可,占地面积大约10亩,投资150万元。这样,他的投入几年就可回收,成本也就大大降低,在各地都在发展其他经济林木产业的当今,他种粮也才会越种越有信心。
现在金山镇的种粮大户很多,100亩以上的就有10多家,有六七户成立了家庭农场。他们的心愿和担心都与罗中海一样,有了风干房,不担心粮食霉烂;有了自己的粮仓,可以避免收获季节被压低粮食价格出售。
粮食,是我们每个人每天不可少的生命补给品,意义重大,但传统的农业生产本身就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资金风险、生产风险、市场风险等,种植大户又要承担高数倍的风险。可是,以罗中海为代表的种粮大户们,他们为何肯如此勤苦辛劳,一边将汗珠洒进热土,一边还默默承受压力与风险呢?溯其源头,只因他们对土地爱得太过真挚而深沉!因为这情深意切的土地情结,令他们放下顾虑,不计劳苦,为了梦想而奋力拼搏,在土地里播撒种子,收获沉甸甸的梦想果实!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资请注意风险,并谨慎决策